Quantcast
Channel: 晓风残月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9

[转载]时文两篇

$
0
0
原文地址:时文两篇作者:李勉A
                《“未普” ——今年“春晚”不一般》
2016年春晚刚刚落幕。总导演给自己打了100分,惹了众怒。观众不分天南地北,几乎众口一致地声讨春晚。有人闻到文革的味道,有人看到肃杀的未来,有人看到重庆模式再起,有人看到毛泽东再世。还有人说,今年的春晚,是一个终于来临的转折点。
终于来临的转折点有几个表现。首先,官方对春晚的态度不变。以前的春晚,主办方和官方还比较在乎老百姓的反映,今年则大不一样。你越说不好,他一定越是说好,而且累牍连篇的狂轰滥炸,好像成心要跟百姓对着干似的。
去年人民网转发新闻晨报的文章,还说一点实话:“春晚每况愈下或是不争的事实。”而今年,这家媒体为春晚点赞,称其“传递中国正能量”。《光明日报》也发文赞春晚有“满满的在家感,满满的获得感”。
官方的这种自吹自擂,内情不单纯。早在去年九月份,中央电视台台长就对春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春晚是党和国家交给中央电视台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紧推进2016年春晚各项筹备工作”。
就是在这个党和国家交办的重大政治任务前提下,今年的春晚,一反往年以媚俗为主的旧常态,进入赤裸裸媚上的新常态。
导演对自己造就的新常态很满意,因为他觉得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满意的答卷当然不是对观众,对百姓,而是对领导。有媒体报道,据与中共高层有联系的知情人士回应说,“上面对这届春晚很满意”。
在媚上的新常态下,以前春晚中还常有的一些对官僚体制不痛不痒的讽刺和批评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几乎全是赤裸裸地吹捧和歌颂,歌颂共产党,歌颂红色文化,歌颂人民军队。而所有这些歌颂,毫不忌讳,毫不遮掩,毫不在乎老百姓对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联想。
这些歌颂使官方和老百姓在审美和审丑上的分歧,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这集中表现在对政治洗脑和政治挂帅的力挺和抵制的对立态度上。百姓吐槽,喉舌赞美;官方力捧,民间批评;官方说这是“正能量”,百姓说这是“专制鸦片”。官民之间和朝野之间的这种势不两立,超越历届春晚。
这里有一段吐槽颇有意味:
“据说春晚有98%的收视率及97.5%的好评,如果是真的,说明我们有多么好的人民;如果是假的,说明我们有多么好的统计部门;如果人民相信这是真的,说明我们有多么好的教育部门;如果人民认为这是假的,说明我们有多么好的维稳部门”。
官方和老百姓的对立,跃然纸上。
这届春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转折点,即,春晚正式成为中共的意识形态阵地。习近平自上台以来就很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议。他说,意识形态工作对党极端重要,意识形态领域要敢于亮剑。今年春晚反映了执政当局要在意识形态阵地亮剑的强烈企图。
就是在习的指示下,官方意识形态这只手,在荼毒了高等院校、出版社、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之后,如今伸到了一年一度的春晚。有网友说,春晚不再是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了,倒像朝鲜发射的那枚活力十足的火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春晚的意识形态宣传,可能只是2016年官方主导的一系列意识形态宣传之开始。
今年恰逢文革50周年,毛泽东周恩来逝世40周年,四人帮被粉碎40周年等等。如何反思文革,反思毛泽东,反思四人帮,将是挺文革挺毛力量和反思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较量,也可能是朝野之间的重大较量。
这次春晚不由分说地实施灌入式的政治洗脑,是不是也意味著,执政当局对这些争议亦势在必得呢?
无论如何,自习近平执政以来,从未止息的意识形态争论,可能会在今年进入某种关键时刻。届时,极左是否回流,习当局向何处去,或许会给中国政治观察家较为明确的答案。

网评:
今年春晚十大可恶之处:首恶为假,强颜欢笑,毫无真意;次恶为骄,自吹自擂,虚张声势;三恶为奢,奢靡无度,极尽排场;四恶为空,言之无物,废话连篇;五恶为利,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六恶为贿,卖身入场,千金一笑;七恶为贵,靡费公帑,挥霍民脂;八恶为俗,艺人堕落,吹号打鼓;九恶为谄,阿谀逢迎,无耻无畏;十恶为最,文化专制,人文皆墨。

      《“行道人”——论中国人“不愿做却都在做的事”》
(上海)这座城市今年春节开始加大了对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力度,在外环以内严禁燃放。对这样的做法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危害安全、污染空气、制造噪音、浪费资源,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人说那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文化。但传统是什么?文化是什么?其实说穿了,传统和文化不过是某种行为、某种习惯而已。当这种行为和习惯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甚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糟糕时,当这种行为和习惯不符合现代文明理念时,我们就应该勇敢地丢弃它。
赞同归赞同,但说实在的,我对警方能否顺利严格地实施控制还是没什么信心的,即使有一些惩罚措施出台。因为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两千年以上,让人们一下子改变过来,谈何容易?人们的心理能够接受吗?如果很多人有抵触情绪,是否会出现法不责众的现象,局面是否会失控?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不仅外环线以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就连控制区以外的区域较之往年燃放鞭炮现象也少了许多,只有零星的燃放,没有持续连片的冲天爆竹声。
面对这样的结果,起初我有些不解——老百姓怎么就这么听话呢?但后来经过一番思考我终于明白了。其实,每个人可能并不是像我们所想的那样从心底里热衷于放鞭炮呀!
他们之所以那样不厌其闹地放鞭炮,多是出于虚伪的攀比心理,你买三百块的鞭炮,我买五百块的,你买一千,我买两千。如果不去凑这个热闹比拼一下,好像我就显得没钱穷酸似的。
每个人都知道放鞭炮不安全,都知道污染空气,都知道是浪费,但这些相对于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和大众的行为惯性就微不足道了。因此禁放令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其实不是强迫的限制,倒可能成为了一种自我解脱的好借口,——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不买鞭炮、不放鞭炮了。
因此,人们能够这样自觉地遵守禁令,过一个相对安静的春节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这即是典型的“人人都在做的,却是人人都不愿做的事”吧?
其实社会上类似燃放鞭炮这样的习俗还是很多的,如流行于北方城乡的宴请收礼随份子的习俗。
起初只是婚礼,后来演变成老人葬礼、小孩儿满月、学生升学、庆寿过生日,甚至我还听说一些农村家里的母猪下崽都要宴请收礼的。其实对这种现象几乎人人都是深恶痛绝,请来请去,送来送去,其实谁也不会因此发财,还得整天盘算着还人情的事,心里压力很大,而且为了面子摆酒席都很铺张,造成巨大的浪费。
而且在这些一次次的过往交替中,除了酒家饭店,所有人都是输家。就如同放鞭炮一样,这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习俗,但人们就是停不下来,谁如果有事不请客,或人家请你不去,就会被人说成是隔色、不懂事,会遭亲戚朋友街坊四邻唾弃。
因此这同样也是人人都在做,却是人人都不愿做的事。
虽然这些都是民俗,似乎与政治无关,但我觉得这些恶俗的过多存在,与体制和因体制而形成的思维方式还是有关的。
不去独立思考,不敢和不愿按自己的思考行事,遇事一味的从众、看齐、观望,每个人都明知那是不好的事,每个人却都去做,这即是那些不良民俗存在的根本原因。
什么时候人人不愿做却人人都在做的事不需通过禁令而变得越来越少了、杜绝了,我们才能说我们这个社会真正文明了、真正进步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