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扬州到镇江的头天晚上,失眠了。别人的情形不大清楚,对我而言,长期生活在北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镇江,知道镇江的金山寺,完全是由于白蛇传的缘故。想到明天就可以踏寻白娘子与许仙生活的遗迹,还是兴奋不已,童年时代梦幻般的传说,就要揭开神秘地面纱了。
第二天一早,出扬州城,上润扬大桥,过去就是镇江。润扬大桥建成的时间还不很长,由悬索桥和斜拉桥所构成,内行人讲,建设难度很高,建设技术十分复杂。车平稳快速地行使在大桥上,望着浩淼的长江,俯视着桥下美丽的江中小岛,觉得这里的确人杰地灵,理应有众多的故事和传说。
其实,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发端于杭州,“风雨舟中识郎面”,“红楼交颈春无限”,都是在西湖附近的两情相悦;婚后,俩人才到了镇江,一边行医,一边开药铺,挣的也是辛苦钱。不仅如此,白娘子还在这里遇到了死对头——金山寺的高僧法海。在法海的挑唆下,许仙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自己又被现了形的大蟒蛇吓死过去。白娘子没有溜之乎也,更没有把他吃掉,很讲情谊,仙山盗草,盗不成就抢,用仙草救了许仙一命;法海不死心,很执着,又游说许仙出家避难,把他藏匿于寺中。白娘子知道是法海秃驴捣的鬼,前来寻夫,谈判不成,施法术,引西湖水淹灌金山寺,法海也是有道行的人,以袈裟为长堤拦水,水涨堤长,道行还不浅,这就是水漫金山。有孕在身的白娘子斗法不过,杀出重围,逃到西湖断桥,与在战乱中杀出来的青儿、从寺庙中逃出来的许仙相会,夫妻互诉衷肠,言归于好,但最后,法海还是将白娘子收伏,镇在了西湖的雷峰塔下。
大多数人了解白蛇传,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是传统戏曲。但这两种途径给我们提供的人物形象是有所差异的。在冯梦龙的笔下,白娘子是妖不是仙,她不断施展妖术蒙骗无辜的许仙,迷恋的是许仙的美色,满足的是自己的淫欲;法海与白娘子斗法,目的是镇妖除害,弘扬佛法,保护众生,完全是一种正义的行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罪有应得。戏曲中,白素贞和法海的形象正好作了颠倒,白娘子追求幸福生活,敢爱敢恨,正气凛然,柔肠百转,是仙而不是妖,法海是一个被鞭挞的反面人物,心理不大健康,出家之人看不得男欢女爱,连鲁迅先生都道他心生嫉妒,棒打鸳鸯多管闲事。
白蛇传传说的基本要素,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具备了,冯梦龙的版本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文字版本,也可能是最接近原始含义的版本。最初的白蛇传,绝不是什么爱情故事,而是神怪故事,或者说是宗教故事,宣扬的是佛教思想,法海自然是正面形象,白娘子必定是妖魔。但是到了近代,宗教色彩一退去,信仰一旦丧失,个人价值就会凸显,集自私等恶劣本性为大全的本能欲望就要占主导,并打出一系列的伪装旗帜,其中的一面就是爱情,在这面旗帜下,聚集了为情所迷为情所狂为情所困的梦幻中人,过去的妖魔成了正道,爱情之花灿烂,白娘子熠熠生辉了。
游览了金山寺,心生疑窦,这里没有白蛇传的任何痕迹,甚至连导游的解说词也一字不涉。金山寺有法海禅师,更有法海洞,洞旁有法海的简介,也是与白娘子无任何瓜葛。把自己的疑问向导游托出,导游诧异地望着我,一口否认了什么白蛇传,说那是杭州西湖的事情,连水漫金山都不承认,仿佛我是一个弱智者,杭州镇江不分。不用说,我想象中的许仙行医、白娘子买药的店铺更不存在了。
金山在镇江西北,原为一个江心岛,后来长江改道,在清朝道光年间才逐渐与南岸连成一体。山高不过百米,寺庙布局也没什么奇特之处,据说,法海是唐宣宗宰相裴休的儿子,不走仕途,出家为僧。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晋明帝时,当时叫泽心寺,南朝的梁武帝,命高僧在这里举行过盛大的水陆法会,泽心寺因此驰名天下。唐代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出家后,任泽心寺方丈,法海出家也云游来到了这里。
这座山寺一直与龙蛇的传说有关。灵坦和尚来的时候,曾在山后的一个山洞里坐禅,洞中就有一条白龙口吐毒气,人触即死,但灵坦一来就把它降服了。这洞,就是现在的白龙洞。法海来的时候情况更加不妙。不仅寺庙坍塌,而且有一条蟒蛇盘踞在山上危害百姓,法海与其斗法,把它赶入了长江。
寺庙、和尚与蛇纠缠不清是有原因的。印度教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搅动乳海开始的,所以有人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源于佛教,这倒是有可能的,因为白蛇传的原意就是宣扬佛法。在印度教中,蛇是一种象征,是淫欲与恶的象征,佛与蛇斗法也是一种模式,好比和尚和自己的情欲斗,实质还是和尚和年轻漂亮的女人斗,斗来斗去,把不相干的人,历史人物与文学人物,搅和在一起,故事在斗争中演变,越来越好玩,越来越吸引人。历史和文学、名胜和传说本来就密不可分,相互彰显,如果抽调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剩余的东西就淡而无味了。法海走进白蛇传,唐代人物跑到了宋代,正面人物变为了反面人物,这是他个人的不幸,但他走进了百姓心中,遗臭万年,这不幸之幸。镇江、金山寺沾了他的光,为什么这样拒绝白蛇传呢?
其实,“金山”之名也与法海有关。法海初到山寺,点燃自己的一节手指,表明自己修复寺庙的志向。有一天他在山下江边挖土,居然挖出了很多的金子,出家人以诚信为本,法海报了官,官上奏了皇帝,皇帝也是明君,下旨用这笔金字修复寺庙,“金山”也因此而得名,法海被称为“开山裴祖”,这就与白蛇传的法海相去甚远了。法海法海,法海无边,法海真是被误会无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