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晓风残月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9

暮年文章动江关

$
0
0
                                                                 暮年文章动江关

——序海林的《人生历程》

丁酉年中秋,我因事从省城合肥回家乡利辛小住期间,堂弟海林携一U盘从阜阳来看我,说是回忆录书稿已写好,让我帮助看看并给予修改。几天后,我回到合肥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打开U盘读海林的书稿。看完这部书稿,一阵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好厚重的一部书稿,洋洋洒洒竟有13万多字!一年前,海林曾打电话语我,说是写了一些回忆文章,让我帮着看看,我问他有多少字,他说有4万多字。我说你一生跌宕起伏,阅历丰富,要写的事情很多,4万多字太少,要多写点,能写多少是多少。他听从了我的建议,重新投入了回忆录的写作。没想到仅过了一年时间,他就捧出了这部厚重书稿。

海林是我二叔的儿子,和我年龄基本相仿,我们的小学是在一个学校上的。由于我上学较早, 19669月我先他两年考入利辛一中读书。但在该校仅上了3个月,就因“复课闹革命”回到了原来的小学。这样我就和他小学同一届毕业。初中,高中我们不仅同一个学校,而且又在同一个班级。因为这些原因,我们俩个关系始终很好。他给我的印象是天资聪慧,理解能力和自理能力很强。高中毕业后,我投笔从戎,他回乡务农,三年后,他和我胞弟海燕一块应征入伍,登上万古洪荒的青藏高原,当上了修建铁路的铁道兵战士,我则在一年后因肺结核复发和部队精简整编退伍还乡。海林入伍后,虽遇到一些挫折,由于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终被提拔为干部。他先是负责业务,后改做政工,兵改工后,又长期负责办公室工作, 19977月,他从工程局落段上海铁路局阜阳北站任副站长,一直干到2015年退休。从修建铁路到管护铁路,海林的大半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铁路事业。

按说,退休后,他完全和许多老同志一样,赋闲在家,过着含贻弄孙,怡养天年的休闲日子。但退下来的海林却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父辈经受过的磨难,自己儿时求学时遇到的挫折,工作后经历过的坎坷,结识的人物等等,都争先恐后地在他的脑海中纷至踏来。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促使他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把这些记录了下来。没想到他自此一发而不可收,集腋成裘,积土为山,聚沙成塔,日积月累,几年下来,竟写下了煌煌十几万字。真令人可喜可贺!

海林的这部书稿,从体例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往事的回忆文章;一类是他过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的文章。但从内容上来分,则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父辈,亲友,战友和同事的缅怀和回忆。这类文章共有十多篇,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海林心灵深处柔软的一面,体现了他对父母、亲人和战友、同事的细腻而深沉的爱,读来感人肺腑。《爷爷,我心中的夕阳》和《父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爷爷,我心中的夕阳》,写的是海林的儿子因病到阜阳市医院住院的第三天,80多高龄的爷爷不顾年迈体弱和天热路远去医院看望的事。海林通过写爷爷自带一条棉线毯,解开线毯从里面拿出一叠又旧又皱的但又重新压平的总额为100元的人民币,和他把爷爷安顿在附近的一家旅店,爷爷不肯住,说带有毛毯等一系列情节,把爷爷的勤劳,节俭和对儿孙后代无私的爱写了出来。我和海林自幼和爷爷朝夕相处,我敢说,海林写出了一个真实、无私、高尚、伟大的爷爷。所以文中他把爷爷比喻成“为霞尚满天的”夕阳,说“爷爷就是我心中一轮灿烂无比的夕阳!”

 《父亲》这篇佳作,也同样感人肺腑。我的二叔,也就是海林的父亲朱现亭是一个正直本分,多才多艺的人。但他的一生却命运多舛,因为一件莫须有罪名长期遭受到屈辱和打击。二叔遭受的这种不公正待遇,也累及到海林,使他在就学和当兵问题上屡受挫折。改开后二叔虽获得平反昭雪,但几十年的迫害已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以致70多岁就不幸病故。作为儿子,海林对父亲多年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义愤填膺,因此他对父亲的不幸离世就倍感痛惜。父亲去世以后,他写道:“ 每当上下班,路过父亲的住处时,我都习惯的看上几眼,心里还想着那里曾住着我的父亲。可如今父亲已在九泉之下了,家有大事再问谁呀”。“父亲,我虽然没和你说上最后一句话,见上最后一面,可我知道你内心之处想的是啥?海春孤身一人,今后的吃饭穿衣,海泉身体不好,又无固定收入,阿奇上学负担不小,海勤远嫁河北,永曾患病在身。这都是你要和我说而没有说出口的话。其时,我心里全明白,我是老大,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们,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信这些椎心泣血的文字,性格再刚强的人,读之也会为之潸然泪下。

二是对童年、少年和农村生活的回忆,也是海林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海林甫一出生,迎接他的就是苦难,“家中没有吃的,母亲没有乳汁喂养”,使作者“饿得连哭的声音都没有,”母亲就把他抱到一路之隔的西庄找人喂养,在40多位大娘大嫂的喂养下,才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人民公社成立后,“村村都吃大食堂,吃的是茅草根和榆树皮磨碎做成的馍,喝的是刺刺芽汤和能照见人影的稀饭。全家七口人住在两间土坯房里,连床也是土坯垒成的。生产队分的粮食只够吃半年的,除了农忙,他几乎没有一天吃三顿饭。从出生到上初中,没穿过胶鞋,阴雨天都是赤脚走路。为给家庭分忧解难,他从七八岁时,就学会了洗碗涮锅,学会了拔草,喂羊,喂猪,他曾和父母半夜就起来到离家20多路的孙庙卖甘遮,星期天和妇女到离家几十里的南乡去捡黄豆,直到夜半星稀才回到家中。上初中时,为解决牛草危机,就和同村的大人们到黑土沟挖茅草,…….这些文章,通过冷峻而真实的描写,再现了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的农村贫困而又萧疏的生活场景,也再现了作者苦乐掺半的童年、少年生活场景,读之令人感慨万端。我和海林是同龄人,海林书中描写的那个时代我同样经历过,他蒙受的苦难我也同样感同身受。由于父亲是个国家干部,我家的境遇比他家略为好些,但也好不了多少。正是这种贫困和艰辛生活的磨难,使海林过早的开始懂事和成熟起来,也正是这种贫困和艰辛生活的磨难,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使他入伍后,能在万古洪荒的不毛之地,克服种种困难,一步步走上成功。

三是对自己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回顾。高中毕业后,我和海林先后应征入伍,一个“支离东北风尘际”,一个“飘泊西南天地间”,虽时有书信往来,但对的具体情况却知之不多。我因故从部队退伍后,曾为生计在外颠沛流离数年,和他的联系日渐稀疏,对他的了解就更少了,直到他从工程局落段上海铁路局阜阳北站,这种情况才告结束。在落段之前的这20多年中,他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在我心中是始终是个令人费解的谜。读了海林的这部书,这个谜底才得以解开。从书中的《下连队》,《到三营》,《到军校》,《在机关》,《落户平遥》等文章,我看到了他一步步成长的轨迹。这部书,像一部记录片,使我看到了他艰难跋涉的身影,听到了他奋砥砺前进的脚步声。海林能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军官,兵改工后,又一步步走上企业的领导岗位,实属不易,这里面,领导对他的认可和赏识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更与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

书中还有其他内容的文章,但这类文章并不多,主要是以上三个方面。

我也读过不少所谓名人的回忆文章,但拿起不久就放下了,因为里边充满了大话,空话和自我吹嘘的话。海林的这部书则不然,他朴实无华,言之有物,特别耐读。没有一句高谈阔论,没有一丝矫揉造作,说的是真话,谈的是真情,向你介绍自己人生经历的同时,也向你坦露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和你面对面的聊天。他并非一个完美无缺之人,面对青藏高原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难繁重的施工,他不是没有彷徨和犹豫,但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特别是想到父亲几十年受到的屈辱和打击,想到自己来之不易的升学和入伍过程,想到自己离开家乡时父老乡亲期待的目光,他最终战胜了彷徨和犹豫,坚定了在那里战斗下去的信心。像这样的彷徨和犹豫,像这样的思想斗争,每遇到艰难困苦时,他差不多都要经历过。海林在书中曾多次坦露自己的心迹和转变过程,不仅使人感到了他的纯真,也使人感到他的可爱。

当然,海林的这部书还有一定的不足。有些文章还稍嫌单薄,文字尚嫌拘谨;有些回忆文章中涉及的史实,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史实与真实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主要与他当时年龄幼小对史实的了解不足有关。在读稿的过程中,有些能改正的我已作了改正,但有些不足并非靠润色能够改正。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暇不掩玉,这部书还是一部能给人那么启迪和教益的好书。

我对海林能写出这样一部好书表示祝贺!

我为海林能写出这样一部好书感到高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