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晓风残月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9

散文: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
0
0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有一次,和几个文友相聚。饭后茶余,他们相继炫耀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于某年某月的某文学杂志或某月某日的某报某版,自豪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说罢,皆把目光转向我,问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在何时何地。对他们的这种炫耀,我很不以为然,回了一句“记不得了”,便起身离开了他们。

那能记不得呢?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无论是美是丑,像自己通过剧烈阵痛诞生的孩子,什么时候都是不会忘记的。只是,我实在羞于报出它的出生日期。因为,它不是一篇文学作品,甚至也不能称之为一篇文章。它只是一篇毫无文采的、短得不能再短的新闻稿件。不,说它是新闻也高抬了它,它就是个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这就是我无颜在文友们面前炫耀的理由。

我说的这篇“四不像”的东东,就是72年发表于《阜阳日报》上的题为《一块馍》的稿件。当时我年仅16岁,是王市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稿子发表的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好像是在夏季,是给我们班的菜园浇水的时候发生的事。

那时我们这些学生都住宿在学校。为改善学生的生活,学校分给每个班一块菜地,生长的蔬菜给学校食堂用。为保障蔬菜的生长,每个班级一三五下午第三节课后,要给蔬菜浇水。我当时所在的班是高二(三)班。有一天下午,在给菜地浇水的时候,一个同学在菜地里发现了不知谁丢弃的一块白面馍。那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正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校食宿,每个月34斤粗粮到粮站只能兑换22斤细粮。这22斤细粮对于正在长身体、活动量又很大的青年学生来说,根本是不够的。每顿饭也就一个馍,一碗菜汤,学生们经常饿得饥肠辘辘。一块馍对我们来说是很珍贵的,而把一块馍丢弃简直是暴殄天物。当晚,在上晚自习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周洪青老师就通报了这件事,批评了那个丢弃这块馍的学生,并要求每个学生都引以为戒,珍惜每一粒粮食,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我参加了那天的菜地浇水,自然是目睹了这件事,当晚也亲耳聆听了周老师语重心长的批评,深受感触。平时就对写作感兴趣的我忽发奇想,这件事如能写成一篇文章,引起更多的学生珍惜、爱惜粮食岂不更有意义?于是,晚自习结束后,我独自留在教室里,用了一个多小时,写成了一篇四五百字的小文,记述了这件事。这个稿子是如何写的,我现在已没有一点印象。只记得文章写好后,我连誊写都没有誊写,就把它装在一个信封里,第二天就去王市邮局,投寄给了《阜阳日报》。之所以寄给《阜阳日报》,是因为每个班都订有这份报纸,我能看到它,而其他报纸只有学校才有,我们看不到。我当时也不知道《阜阳日报》的具体地址,信封上就写着“阜阳市阜阳日报编辑部收”一行字。至于能不能寄到我也不知道。

文章寄走后,我很快就把这件事忘掉了。因为我本来就没报有多大希望,会写文章的那么多人,谁会重视一个中学生寄来的幼稚的稿子呢。可能过了五六天时间,学校忽然传开了,说我的文章在《阜阳日报》发表了。我当时还不相信,以为是同学们拿我开涮呢。所以,不论同学怎样议论,我始终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态度。可就在上当天下午的自习课时,周老师把发表我文章的那张《阜阳日报》拿到了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读了这篇文章,宣读完毕,周老师把这篇文章交给了我,让我好好保存。他在讲话中对我提出了表扬,号召大家重视语文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还要求同学们都向我这样积极写稿。我当时表面上装着矝持,实际上却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天啊,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啊!说它是文章,真是抬举了它。我原稿有四五百多字,发表的稿子还不到三百字,真真正正的“豆腐块”,正如的题目《一块馍》一样,只有一块馍那么大。说它是新闻吧,它又不具备新闻的几个要素;说它是故事吧,却又少了人物和故事情节;说它是散文吧,却一点也没有文学性。它就是一篇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我想,它之所以能够见诸于报端,完全是编辑叔叔和阿姨们看到这篇从字体到内容都幼稚的稿子是出于一个幼稚的中学生之手而产生的同情和鼓励心使然。

但就是这篇不起眼的稿子,却起到我没有想到的效应。一是它提高了我的知名度。那时全校学生有1000多人,我个子又矮又瘦,才不出众,貌不惊人,一直处于寂寂无名的状态。这篇稿子发表后,不少人都认识了我,就连学校领导也向我投来关注的目光,因为我成为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个发表文章的学生。二是它极大的提高了我的写作积极性。它使我错误地认识到,发表文章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自己只要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是完全可以作出成绩的。从此,我刻苦学习写作知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稿,居然成绩斐然。大半年当中,我就在《安徽日报》和《阜阳日报》上发表了几十篇稿子,这其中有新闻,有小故事,也有儿歌。县委通讯组组长汪振坤还专门到学校看望了我。三是带动了其他同学写稿。比如我们班的周涌涛、周严华等同学此后也都在《阜阳日报》上发表了稿子。这在当时全县的中学里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由于我把主要精力用于写稿,自然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成绩。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我的八门功课中就有数理化三门不及格。教导主任关天礼警告我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你将面临着不能毕业的问题。他的话如惊雷闪电,一下了使我猛醒了过来。我连忙终止了狂热的写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的复习上。不久,这几门功课就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没等到毕业,我就应征去了祖国的白山黑水服役,结束了我的学生生涯。
       时间虽过去了40多年,但第一篇稿子发表的事却记忆犹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