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情缘四十年
屈指算来,断断续续的,我写日记已经有40多年了。
最初写日记,是为了应付初中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弄不清楚什么是日记,感觉日记就是作文,因为语文老师要求每周必须写两篇作文,交上去还要批改,写得好的要念给全班同学听,要贴在班级的学习栏里。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为了多几道老师在句子下面画的红杠杠,也为了能在班级的学习栏中看到自己的大作,我认真地努力地写日记,不承想,这一写就上了瘾。从此,日记成了我的朋友。
上高中时,我写日记更加上瘾。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喜欢写作并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人,由于职业的原因,他非常喜爱那些作文也写得好的同学。我因此经常得到他的表扬,作文经常被他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当得知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后,他就把这作为写好作文的一条经验向同学们推广,要求同学们都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同学们写没写日记我不知道,反正他这一做法对我的激励挺大的。加之,这期间,我在省报和地区报纸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更激发了写日记的热情。两年半高中,我一天不落的写了5本日记,详细记录了每天的经历和感受。这些日记成了我高中生活最珍贵的记忆。
高中毕业,我应征入伍,来到东北边境的白山黑水间当兵。对日记已走火入魔的我自然把写日记的习惯带到了军营。军营生活是热火朝天、丰富多彩的,但也是紧张和艰苦的。我们驻在长白山中的林海雪原中,天气奇冷,与世隔绝,吃的又是令人难以下咽的高粱米、苞米和酸菜。除了严酷的军事训练就是繁重的施工作业。环境之恶劣、气候之寒冷、条件之艰苦超出了我的想象。好在那时候我“年少不知愁滋味”,也没有觉得有多么苦和累。当然在寂寞难耐思乡心切的时候,在紧张施工疲惫不堪的时候,也曾有一丝愁绪几缕忧郁,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被火热和欢乐的气氛所取代。我这时的日记准确地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她是我思想和情绪的显示器。
在连队生活了6个月后,我就被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搞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和连队相比,团部的工作轻松、安逸了许多,它解除了开荒种地和施工作业的劳累之苦,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安静的读书、写作的良好环境,有一批有真才实学又诲人不倦的老师们,有许多我以前没有涉猎的中外文学名著。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认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在认真地写着自己的日记。我写日记多在晚上,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我独坐灯下,凝神静思,然后打开洁白的日记本,奋笔疾书,一任情感的思绪任意流淌。每写完一篇日记,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和从未有过的充实感。日记,已成了我生活中甚至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写日记,也遭到了个别人的反对。单位里就有个和我同年入伍的老乡,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对我忌妒得要命。有一次,他趁我下连采访之机,想方设法偷看了我的日记,然后向我们的股长张文耀说我思想阴暗陈旧,日记里有很多不健康的情绪等等。张文耀是个知名的诗人,当时已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作,我同他的关系很好,他也经常向我传授写作的经验和技巧。他心里虽不相信我这个老乡的话,但为了了解我的情况,还是索要并看了我的几本日记。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看过我的日记后,没有对我提出过一丝半毫的批评,反而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把日记写下去。当兵的第三年,张文耀又和新闻干事袁希温当我的入党介绍人,使我顺利地加入了党组织。
我入伍的第五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因我所在的部队被精简整编,也因我在例行的体检中我被查出有结核病,本来准备提干的我被退伍回到了家乡。这无疑对我是个巨大的打击。我沮丧至极,我懊恼至极,我心灰意冷,我一蹶不振,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我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切书籍都懒得看,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特别是成家后,每天为生计奔波,有时提起笔,不是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打扰,就是被孩子的哭声阻断。多年养成的写日记的习惯,先是生疏,继而冷淡,最后竟搁浅了。这一搁浅,竟达四年之久。这对我来说,不能不说是我人生的一大憾事。
退伍两年后,县人武部从我的退伍档案中了解到我在部队从事过新闻工作,又把我抽调到县里搞通讯报道。这期间我曾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稿件。人武部的工作结束回后,又被县委组织部抽调县里参加史志编写工作。在编写好史志工作的同时,这期间我还在各级媒体上并发表了多篇理论文章。也许是我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领导的认同;也许是我发表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首肯,两年后,我被地县人事部门以自学成才的典型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从而结束了我苦乐掺半的农民生涯。
我最初被分配到家乡的小镇工作。由于解决了工作,没有了后顾之忧,我的思想和精神都为之一振,中断了四年之久的日记情缘终于得以重续,久违的感觉让我唏嘘不已。当我在日记本上写下第一行字时,我发现是那样的新鲜,是那样的愉悦。我暗下决心,这回一定把写日记的习惯坚持到底,一辈子都和他不离不弃。
后来,我被调到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无论我工作多忙多累,我每晚都会在那个时刻和我的老朋友约会,和他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和倾诉。在宣传部工作的十几年中,我写下了三十本、几百万字的日记。那一本本的日记,真实准确地记录下了我的喜怒哀乐,记录下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我人生的积累,是岁月的积蕴。每当我重新翻开他们时,总能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令人难忘的岁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又与时俱进,把兴趣转移到网络上。我在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四大网站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其中就有一个就用来专门写日记。开始,我是用两种形式分别在纸质上和网络上写日记,后来随着写作的兴趣由新闻转移到文学,每天的工作量太多,就不在纸质上而光在网络上写日记了。这种在网络上写日记的做法一直坚持到现在。
不少人佩服我的毅力,问我这么多年来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我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你热爱,就能坚持下来。热爱日记了,你如果一天不写,就觉得坐立不安,就像缺点什么似的,没着没落的。日记的篇幅没有明确规定,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能够把意思表达完整即可。可以忙时少写,闲时多写,如果遇到有价值的素材,实在没有时间写,也可以扯过一张纸条,匆匆记下个大纲,等事情忙完再整理在日记本上。那一年我母亲去世,我在家奔丧,里里外外,忙得焦头烂额,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写日记,但母亲去世这样的大事又不能不记,我就把每天干的主要事情简略地记在一张纸上,待母亲下葬后才把它整理出来。我的不少日记就是这样写成的。
几十年来,我从写日记中也获益匪浅。是日记,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无论是搞文秘工作,还是搞新闻报道,还是搞文学创作,我都小有成绩,这不能不归功于几十年养成的写日记的习惯。那一本本日记,不仅忠实地记录下了我成长的足迹,也是我积累生活素材的材料库。我发表的一篇篇散文,大多取材于我的日记,有的就是日记改写而成。
岁月无痕,日记有情。许多东西也许会因人为的因素离我而去,但日记会永远和我相依为命。今生今世,只要我活着,我仍然会把日记写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