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晓风残月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9

[转载]皖地拾零(桃花潭)

$
0
0
原文地址:皖地拾零(桃花潭)作者:朱海燕

皖地拾零(桃花潭)

 

安徽皖南一带,有山川人文之胜,历来为南来北往的诗人常经之地。特别是中唐以后,中原地区遭到安史之乱的浩劫,此后又动乱频仍,民生凋弊。而江南一带,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趋于繁荣,因此引起诗家的浓厚兴趣。他们或来此作官,公余之暇寻幽访胜;或专程来游,登山临水,留连忘返。他们的吟咏,多以饱满的激情赞颂山川风物,为唐时的文坛增添了光辉的异彩。

在这些诗人中,吟咏最多,成就最大的当数盛唐大诗人李白。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受到玄宗召见,并得到“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的殊荣,因此遭人谗毁,于天宝三年春被排斥出京,依旧过着漫游生涯。从此李白洞察世事,写下大量揭露腐败政局和爱国爱民的诗篇。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庐山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参加平叛大军,高唱救国的宏音,孰料皇室内部矛盾激化,永王大军反被肃宗小朝廷宣布为“叛军”,李白爱国有罪,因之下狱浔阳,复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往来于宣州金陵间,最后定居当涂,病逝于此。

感谢李白人生中的这一遭遇,使得皖南的山水留住了他的脚步。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又是失意的一生。他一生傲岸不羁,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因而“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在宣州写下了数首诗。这一天他由南陵走入泾县。泾县境内有泾川,源出深山,两岸风光秀丽,李白常泛舟川上,寻幽访胜。他在《泾川送族弟錞》诗中,曾以若耶溪作烘托,显示泾川千面万曲的佳境。琴高,山名。传说战国赵人琴高修炼成仙,能入水取龙子,乘鲤鱼,曾入泾川山中。李白将这些神话传说写入诗中,为泾川增添了古老而动人的神韵。

泾川流经县城西郊,岸畔有水西山,最负盛名。这里林壑幽邃,寺宇宏广。水西山中有水西寺。李白在水西寺小住几日,竟于主持僧结下浓厚感情,写下《别山僧》一诗。

在泾县能与水西寺相比美的是泾县西南的桃花潭。那里住着一位当地的士绅,叫汪伦。汪伦邀请李白去桃花潭小住。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十分高兴,欣然应邀,来到桃花潭。

汪伦对李白的诗歌,极为敬慕,每得李白的诗作总是日夜吟诵,百读不厌。他知道诗仙李白嗜酒之好,于是李白到来之后,他每天都用最好的糯米高梁酿制的美酒招待李白。

当时,相对于汪伦这样的村人来说,李白早已是全国闻名的大诗人了,就像今天的农民和文化名人一样,按交往层次,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阶层,不可能走到一起。但人家李白能放下架子,会深入社会,了解生活,根本就没有那些门户之见,只要有二两白酒,一盆辣子炒鸡,一切都无话可说了,没有什么交往中的障碍之说。这一点,在他的诗集中可以得到印证,翻开《李太白全集》,可以看到他作的绝大多数诗都是“送”这个人那个人的诗作。

李白一生好作名山游,嗜酒邀月好桃花。汪伦正是抓住李白的喜好,请来了李白。

见面后,李白便说:“此番前来,一是游赏十里桃花;二是酣赏万家酒店……”汪伦闻言,带着几分歉意答道:“桃花者,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万也,不是酒店万家。”

李白听罢,大笑曰:“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一快事。”

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春季绿稻如毡,桃花似火如霞,飞阁危楼隐约其间,犹如蓬莱仙境,又疑武陵人家。

李白在桃花潭小住数日之后,就要离开了,于是在水畔小村写下《赠汪伦》一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中先点明主人公的行踪,渲染出热烈欢快的送别场景;随之就眼前景象生发开来,运用形象而夸张的比喻,表现友人赶来相送的深情厚意,从而抒发诗人无限感激之情,诗情隽永。桃花潭一经诗人吟咏,便洋溢着画意诗情,名扬千古。今天,已经为旅游的胜地。

我和海东、见波是从河西岸进入桃花潭的,见河岸有一座三层的塔楼,楼下河边且有打着旅游小旗的团队,我对海东、见波说,这里可能就是桃花潭了。欲要停车,有位指挥行车的老人对我们说,这里不是桃花潭。去桃花潭向前直走,然后左弯。过桥后再向前行驶一公里便是。

我们按照他指示的方向约走了2公里,驶进桃花潭的老街,在街的左侧,发现桃花潭旅游胜地卖门票的地方。这时,才知道那位指示车辆的老人,是为了让我们掏钱买张门票,若是本地人,从哪个地方都可以摸进桃花潭边。外地人不问路便罢,只要问路,就必然钻进买门票的笼子。

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微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人留恋,移步皆成景,四时景宜人。

圈起的游览之地,呈现一派地地道道的田园风光,有古塔,有祠堂,有阡道,有溪流,当然还有茂盛的庄稼和盛开的野花。里面有既像街道又像村庄的民居,只是民居内少有人家。当地人语我,土住的居民因到外地打工或搬迁到镇内繁华的地方,把这里遗弃了。夜晚,当游人尽散,这里便显得无比的清冷。

站在桃花潭东岸,向桃花潭西岸望去,但见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尤显旖旎。驾一叶扁舟泛游其上,一篙新绿,微波涟漪,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的景象。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下游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昔为文人兴会之所,游人登临极目之处。

踏歌岸阁为古时的渡口,对着桃花潭。而对岸潭畔一块巨大的奇石“像鼻子”伸进潭中,远远望去就如大象吸水。潭岸即是仙墩,上筑“怀仙阁”,在踏歌岸阁的门洞望去,宛如一框十分秀丽的山水画;入阁,级级踏步在顶端露出了前面转弯的街道,街道秀丽的卵石路面,颇富古意。

苏海东对我说,汪伦当年不知是行政村长还是百万富翁,但他一生所创造的一笔最大的财富,就是邀请了李白,李白为这里写了一首诗,加上这山这水,便给桃花潭的后人创造了一个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

此话有理。历史过去了1000多年,可惜既没有像汪伦这样重视文化的农民,也没有了像李白这样伟大的诗人,所以,桃花源这样一个江南水村,会作为一种孤立的存在,永远傲立在旅游文化的高端。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88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